西藏多處文物入選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
商報訊(記者 趙越)近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公眾號獲悉,為加強我國古代碑刻石刻文物保護管理利用,國家文物局組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物行政部門,梳理古代名碑名刻文物,遴選形成了《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以下簡稱《名錄》)。
《名錄》包含碑刻、摩崖石刻等1658通(方)重要文物,刻成年代從戰國至清朝,文字種類包含漢文、藏文、蒙文、滿文、維吾爾文等20種,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均有分布,保管、收藏在323處文物保護單位和221家文物收藏單位。
分布在西藏境內的瓊結橋碑、赤德松贊墓碑、唐蕃會盟碑、桑耶寺碑、大唐天竺使出銘、吉堆吐蕃墓群得烏窮摩崖石刻、查木欽石碑、仁達摩崖造像石刻、然堆古藏文石刻、工布第穆薩摩崖石刻、朗嘎石碑、“六字真言”藏文題記、釋迦牟尼造像頌文、普蘭喜德觀音碑、清駐藏大臣巡邊記事碑被納入《名錄》。
記者了解到,《名錄》所稱古代碑刻石刻文物,是指在各種石材上雕刻銘文,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的古代物質遺存。大量古代碑刻石刻文物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附屬文物,如曲阜孔廟及孔府的兩千余通兩漢至明清碑刻,龍門石窟的“龍門二十品”造像題記,大昭寺寺前的唐蕃會盟碑等。
《名錄》記錄了我國古代多民族交流融合的歷史。《名錄》碑刻文字涉及了漢文、藏文、蒙文、滿文、維吾爾文、吐蕃文、西夏文、八思巴文、回鶻文、契丹文、女真文、苗文、察合臺文等13種。其中,“唐蕃會盟碑”記錄了蕃唐盟誓的緣由過程、盟約主旨和蕃唐友好關系,是漢藏民族團結的重要見證。遴選標準主要包括6個方面,其一是碑刻石刻文物的撰文者、書丹者為著名書法家或代表性歷史人物,見于史料記載并具有廣泛影響;其二是碑刻石刻文物的文字內容作為重要史料,具有歷史、藝術史等方面的重要研究價值;其三是碑刻石刻文物的形制、紋飾雕刻等具有典型特征,是考古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其四是碑刻石刻文物在民族融合、疆域變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證據價值;其五是碑刻石刻文物具有突出的地理標識作用;其六是碑刻石刻文物字體反映古代文字演變發展,或具有重要的版本研究價值。
古代碑刻石刻文物是我國文物資源中特色鮮明、價值突出的重要類型,集中體現了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公布《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錄》,是加強碑刻文物保護利用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