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兩個“萬億”新政,緩解地方財政收支逆差
原標題:中央兩個“萬億”新政,緩解地方財政收支逆差
地方財政收入增速逐步放緩,而剛性支出壓力不減,財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
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各地財政部門數據發現,截至發稿時間,17個省份公開了前10個月財政收支數據。其中除了山西外,其他省份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實現增長,這反映地方經濟穩步復蘇帶動收入增長。
不過,今年地方財政收入增長一大重要因素是,去年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等政策性減收政策,導致去年收入基數低。下半年來,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持續放緩,如果剔除增值稅留抵退稅因素,多數省份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出現下滑。同時,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以賣地收入為主的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下滑,而民生、償債等剛性支出壓力不減,使得地方財政收支矛盾突出,一些欠發達地區基層財政困難。
為了緩解地方財政收支壓力,緩釋債務風險,中央財政發力支持地方,10月份以來推出兩個萬億級新政——一方面,允許20多個省份發行了超1.3萬億元特殊再融資債券,來緩釋債務風險;另一方面,中央四季度將增發1萬億元國債,全部無償給地方使用,投向救災防災等領域。
前10個月地方財政收支情況
今年地方財政日子依然不容易。
財政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約10.2萬億元,同比增長8.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約18.6億元,同比增長4.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超過收入約8.4萬億元,這幾乎與去年同期持平。
上述收入并未包括地方獲得的中央轉移支付、債務收入等。從目前公開的17省份的財政收支數據也不難發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明顯超過收入。且下半年隨著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同比少退的不可比因素逐步消退,各地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普遍放緩。具體到各個省份有明顯差異。
17個省份前10個月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中,山西是唯一一個負增長(-0.8%)省份。去年由于煤炭等價格上漲,煤炭大省山西財政收入增速位居全國首位(21.8%),而隨著今年煤炭等價格回落,疊加去年高基數,使得山西財政收入尤其是相關稅收出現下滑。
全國31省份中,前10個月除了山西外,其他省份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均實現正增長,其中14個地區保持兩位數增長,包括江蘇、北京、云南、貴州、甘肅、青海等,不過這些省份受去年大規模退稅減稅、經濟下行等影響,收入出現下滑,基數較低。
從不少省份披露的前10個月主要稅種收入情況來看,受去年增值稅低基數影響,各地增值稅收入出現大幅增長,但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出現下滑。
比如,北京市財政局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北京企業所得稅同比下降1.6%,主要是受部分企業2022年經營利潤下降、匯算清繳企業所得稅收入減少影響;個人所得稅同比下降0.9%,主要是貫徹落實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專項附加扣除政策,個人所得稅匯算清繳退稅同比增加、拉低增幅。
如果要更真實地洞悉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狀況,顯然需要剔除去年超2.4萬億元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性減收因素。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殷劍峰近日撰文稱,今年前三季度若剔除留抵退稅之后,僅三分之一省市的財政收入實現正增長,多數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均為負增長。多數省市財政收支持續維持緊平衡狀態,收支逆差進一步擴張。
正是由于地方實際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乏力,且疫情三年地方持續保持一定支出強度,使得今年前10個月全國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速(4.2%)明顯低于收入增速及年初預期(5.2%)。其中江蘇、山東、安徽支出增速低于2%,云南、廣西等支出增速出現下滑。
以賣地收入為主的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更是慘淡。
去年受房地產市場深度調整、開發商資金緊張等影響,土地市場低迷,賣地收入大降使得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下降21.6%。而今年樓市和土地市場調整仍在繼續,財政部數據顯示,今年前10個月,地方政府性基金預算本級收入約4萬億元,同比下降16.8%,其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土地出讓收入)約3.5萬億元,同比下降20.5%。
具體到各個省份情況不一,但大多數省份政府性基金收入均出現明顯下滑。比如,前10個月,云南土地出讓收入同比下降0.7%,江西下降21.6%,甘肅下降24%。地方土地出讓收入下滑,影響了當地可用財力。由于以賣地收入為主的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下滑,使得前10個月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也出現明顯下滑(-13.6%)。
具體到各個市縣,財政收支情況差異更大。多位地方財政人士表示,受稅收增長乏力尤其是賣地收入大降影響,地方財政收入比較緊張,而保民生、保工資等剛性支出不減,疊加償債進入高峰期,財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
中央兩個“萬億”支持地方紓困
在當前形勢下,為了緩解地方財政困難,防范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在中央一攬子化債方案下,今年10月份開始,內蒙古等20多個省份相繼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截至11月24日特殊債發行規模將超過1.3萬億元(貴州擬于11月24日發行特殊再融資債券701億元)。這筆巨額資金將用于地方償還存量債務,即符合條件的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另外,中國人民銀行等也多次表態,金融部門已會同有關部門采取多項措施,積極支持地方政府穩妥化解債務風險。
多位財稅專家告訴第一財經,1.3萬多億元的特殊再融資債券用于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可以實現展期降息,緩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目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債務負擔較重地方的財政收支矛盾。
同時,國務院明確今年四季度增發2023年國債10000億元,全部通過轉移支付方式安排給地方,集中力量支持災后恢復重建和彌補防災減災救災短板,整體提升我國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其中2023年安排使用5000億元,其余5000億元結轉2024年使用。受此影響,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算將相應調增5000億元,增幅將由5.2%提高到7.4%。
銀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告訴第一財經,當前時點新增1萬億國債,一方面是基于今年部分地區災后重建的客觀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彌補今年地方因“土地收入”持續降低而造成的廣義基金資金缺口。
緩解地方財政困境,除了上述中央兩個萬億級新政支持外,各地也通過自身努力,增收減支來使得全年財政收支做到平衡。
比如,部分地方加大盤活國有資產資源力度,加快土地出讓節奏和力度,依法依規深挖潛在稅源財源,強化征管做到應收盡收。不少地方堅持過“緊日子”,繼續大力壓減一般性支出,非剛性非急需支出等。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認為,短期要開源節流解決財政收支矛盾。中長期要通過體制機制改革解決財政可持續性問題,比如必須深化改革,理清政府與市場關系簡政放權、精兵簡政裁撤冗員、深化行政體制、財政稅收體制、社保制度改革,從而走出財政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