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中文娱乐网更新2,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视频,老子影院午夜伦手机不四虎卡,日韩精品亚洲国产一区蜜芽

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首頁> 中國政務> 政務信息>

北京中軸線申遺,數字技術參與深度前所未有

2024-08-02 09:13

來源:科技日報

分享到:
鏈接已復制
字體:

原標題:北京中軸線申遺,數字技術參與深度前所未有

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會主席維沙爾·夏爾瑪在現場用中文說:“我祝賀你,中國。”

全場一片歡呼。中方代表團身后立即亮出“熱烈慶祝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的紅色橫幅。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達到59項。

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此后經不斷演進發展,形成如今全長7.8公里、世界上最長的城市軸線。

北京中軸線由15處遺產構成要素構成,展現了中國古代王朝制度和城市規劃傳統,見證了北京城市的發展演變。這是一個延續700余年的壯美故事,它不僅展示古代中國,也展示現代中國。12年的申遺保護之路,更是將氣勢恢宏的北京中軸線整體呈現在世人面前。

科技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申遺過程中,一系列科學手段的加入,也讓這一故事多了些別樣的韻味。

考古實證

中軸線的故事更清晰

前門五牌樓附近,正陽門箭樓南側,一處寫著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圍擋內,就是正陽橋遺址考古現場。

走進這里,就像走進了古時的河道。南北走向的正陽橋遺存,就在腳下。

正陽橋東南角,還“臥”著一只長3米的鎮水獸。相傳,鎮水獸為“龍之九子”之一,性好水,因此常被安放在橋邊。人們希望它能鎮消水患。

圍擋外,是熙熙攘攘的游客,是熱鬧的前門大街。在這里做考古挖掘,可想而知,需要多大魄力與決心。

正陽橋是中軸線上單體最大的一座橋梁,修建于明朝;民國年間,政府對其進行了改造;20世紀70年代,護城河加蓋,道路改造,正陽橋被埋入地下。

2021年到2023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對正陽橋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主動考古,是為了讓中軸線南段的面貌更加清晰。

站在遺址現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張利芳回憶,為了精確定位,考古團隊前期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力求把對周邊的干擾因素控制在最低限度內。挖掘伊始,他們就挖出了正陽橋東南側的鎮水獸,這給了團隊信心和決心——就在這里!于是,考古團隊接著破拆道路,發現了正陽橋橋體、南孔和中孔的橋墩、券臉石、鳳凰臺……

根據現有的考古成果,已經可以復原出正陽橋。通過與歷史沿革信息比對,現存正陽橋遺存應為民國時期改造后的工程遺物。

“在歷史文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關于正陽橋的記載。但正陽橋現在到底還存不存在,如果存在它是什么樣的面貌?通過考古發掘,我們確定了正陽橋的存在,找到了它的準確坐標,明確了橋梁規模、形制、建造材質等信息。”張利芳說。

通過正陽橋考古、天橋考古、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考古等項目,實證了中軸線的連續性、完整性、真實性,再現了中軸線南段的歷史場景。比如,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是明清時期皇家禮儀線路的有形物質載體,通過考古發掘多處代表性的道路遺址,揭示出了道路的位置、寬度、鋪裝與歷史演變等,它們證實了中軸線的位置與走向,實證了居中道路從明代至今400多年沒有中斷的沿用歷史。

通過主動考古、史料收集、文獻整理和課題研究,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歷史、社會、科技、經濟和審美價值得以全面闡釋。

科學研究,也讓人們對遺產點本身的理解更加深入。

萬寧橋,位于北京中軸線與大運河的交匯點,南北跨越于玉河水道之上,是中軸線上最古老的橋梁。

北京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設施管理科科長段文志感慨,他所在的單位,養護管理了北京市城區里大大小小的1770座橋,萬寧橋很特別,700多年來,它一直發揮著交通運輸功能。

2020年,北京市交通委員會啟動了萬寧橋修繕工程。“為保護好這座古橋,我們修繕方案編制團隊到文物管理部門、北京檔案館等多個地方,查閱了超過40萬字的資料,廣泛搜集相關信息,希望將橋梁完整的歷史信息展現出來。”段文志說。

為探查橋梁的基本情況,該團隊還采用了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全橋的每一個細節進行精準記錄,對橋面斜鋪石進行逐塊編號登記。同時,他們還對橋梁的荷載能力、受交通震動的影響開展了相應的試驗。

有了數據,也就有了保護萬寧橋的科學依據,方便有關部門對通過車輛限速、限重、限行等制定相應標準。

“能參與修繕這樣一座古橋,我感覺意義非凡。”段文志說。

2022年的一次檢測顯示,橋體基礎完好,動荷載變形在合理范圍內,拱券結構安全。

前輩的營造智慧與今人的科學管理養護結合,讓這座古老的橋繼續保持活力。

數字呈現

中軸線的故事更靈動

7月27日晚上,在印度新德里國際會展中心“中軸之夜,光耀古都”活動上,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聯合騰訊公司歷時3年打造的“數字中軸·小宇宙”,作為數字化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的重要成果,也向全球正式發布上線。

“數字中軸·小宇宙”制作人、騰訊游戲研發效能部劉奇申在活動現場看到,來自印度、沙特、希臘、加拿大等多國的嘉賓體驗了小宇宙產品,有人甚至站著玩了1個小時“通關”了,有人仔細對比了游戲里和他印象中北京中軸線的區別,還有人體驗完后表示想盡快去北京實地看看。

“我心里百感交集。近1000多個日日夜夜長久的付出,都值了!”劉奇申說。

進入“小宇宙”后,你能看到北京雨燕從北向南飛過北京中軸線上15個遺產要素,用戶化身游戲中的青年,背上背包,在導游的指引下,從先農壇開始,尋找中軸線的魂。

你可以跟隨“玄鳥”,俯瞰北京中軸線,可以看到清朝皇帝在先農壇、太廟舉行祭祀儀式,可以親手體驗正陽門城樓的搭建,可以嘗試把社稷壇的五色土放到對應的正確位置……

這是全球首次將游戲技術運用到世界遺產申報。劉奇申告訴記者,“數字中軸·小宇宙”基于最新的中軸線研究和保護成果,采用高清照掃、游戲引擎、Physion Groom(實時頭發物理模擬技術)、SmartGI(實時動態全局光照方案)、云游戲、PCG程序化內容生成等技術,對北京中軸線7.8公里核心遺產區進行了精細還原再現,結合人工智能內容生成能力來生成超大規模的地形、植被和建筑群。

“制作三維數據資產量超過15T,包含30萬株植被,220萬棟建筑,實時運行資產總面數(即模型的三角面數量)達到104億,我們視覺化呈現了北京中軸線營造的山形水勢。”劉奇申說。

其實,早在2021年9月,北京市文物局就和騰訊圍繞北京中軸線申遺項目達成戰略合作,明確要以數字技術推動中軸線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也在全球范圍內開創數字化技術全程參與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的先例。

在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編制團隊負責人、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數字中軸學術總顧問呂舟看來,從未有過數字技術如此深度參與申遺的前例。

北京中軸線是持續700余年的、活著的文化遺產,歷經時間的洗禮,很多東西已經發生了變化。呂舟有一個期許,如何讓現代公眾更深刻體會《考工記》所載“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傳統都城理想范式,去感受中國傳統都城規劃對于禮儀和秩序的強調?“數字技術,能讓大家直觀理解這些變化。”呂舟說。

“其實我們也想探索,數字技術到底能給遺產保護帶來什么。它必須產生相應的價值,不僅僅是‘造氣氛’。”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事業部數字文化實驗室負責人舒展表示。

騰訊“數字中軸”團隊先后完成了對先農壇、鐘鼓樓和萬寧橋等遺產點的高清拍照、掃描,通過開發“北京中軸線”官網、“云上中軸”小程序等一系列產品,在數字世界再現了北京中軸線恢宏盛景,打造了全球首個超大型城市歷史景觀數字化沉浸互動體驗。

呂舟比喻,數字技術成了一道橋梁,跨越不同文化背景,將中軸線上貫連古今的建筑群落瑰寶呈現于世人眼前。

讓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是文物與新時代融合新生的關鍵。

“時間的故事”數字互動體驗展位于鼓樓一層展廳。許多游客在此駐足。有人驚嘆,古老的鼓樓原來也可以如此時尚。

鼓樓一層經過騰退修繕后恢復了7個券洞原貌,以券洞墻壁為屏,動態投影隨節奏變化,沉浸式影片《共鳴》將“暮鼓晨鐘”的城市過往娓娓道來;虛擬“更鼓”和“永樂大鐘”立于展廳,觀眾可以體驗擊鼓、撞鐘;戴上耳機,輕觸屏幕,可以選擇神武門、午門等“四九城”里任意一座城門,聆聽位于這些城門上的鐘聲——有的雄渾,有的空靈,有的還伴隨著人群車馬聲,古代煙火氣也隨之而來。

隨著時間流逝,鐘鼓樓已經不再承擔報時功能,但位于中軸線最北段的鐘鼓樓,仍是歷史和城市的見證。北京市鐘鼓樓文物保管所所長李蔭心說,在有限的文物建筑空間中,他們會繼續探索用多種手段活化利用,全面闡釋鐘鼓樓和中軸線的無限魅力。

為北京中軸線申遺做了一系列工作后,科技能為文化遺產做什么的疑問,也有了初步的答案。舒展想,“數字中軸”項目證明數字科技不僅可以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技術支撐,還可以在活化利用、傳承創新上探索出新模式。“希望未來這些技術能讓更多世界文化遺產在數字世界‘永生’。”他笑著說。

技術守護

中軸線的故事更長久

2023年8月,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張建文代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北京中軸線進行現場檢查。他對中軸線數字化監測平臺充分認可,認為其功能全面、首屈一指。

7月中旬的一天,北京天橋藝術大廈內,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主任金錫彬看著面前巨大的電子屏幕,屏幕上展示著對北京中軸線15個遺產點部分監測內容的核心數據——它就是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監測與保護平臺(以下簡稱“遺產監測平臺”)。

遺產監測是遺產保護和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團隊通過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實現了中軸線文化遺產“變化可監測、風險可識別、險情可預防、保護可持續”,確保其真實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護。

“我們制定了遺產保護狀況、可持續發展、遺產治理、管理體系、能力建設共5方面的監測方案,并在實際工作中細化為17大類69小項,精細化開展監測工作。”金錫彬說。

遙感衛星、街拍相機、物聯設備、人工巡查……多樣化設備和手段,應對不同監測內容,協同完成監測任務。

這一平臺始建于2022年,于2023年開始試運行,目前已經正式運行。未來,還將分階段逐步迭代完善。

在遺產監測平臺的總覽頁面,人們能看到中軸線三維數字孿生場景,涵蓋遺產區和緩沖區,共5131公頃。“這是國內首個應用三維數字孿生技術的遺產監測平臺。” 金錫彬說。在屏幕上,能看到遺產本體、周邊自然環境、日常巡查及遺產區的實時游客數量等情況。

在演示平臺功能時,北京中軸線遺產保護中心遺產監測部主任周子予停在了鐘鼓樓的本體監測頁面。他講起了鐘鼓樓一次病害情況被發現的故事。

2018年3月,鐘鼓樓巡查人員在日常巡查過程中發現鼓樓二樓地杖開裂。之后,巡查人員對其開展了不定期跟蹤監測,連續4年進行了7次跟蹤監測。2022年9月,巡查發現病害有加重趨勢,經研判確認后,鐘鼓樓立即發布預警。隨后經過方案設計、立項申請、方案完善、立項批復、工程施工等一系列工作流程,病害得以修復。“我們實現了本體監測的全流程管理和全過程記錄。”周子予說。

遺產監測平臺還有一項重要功能——匯集志愿者的中軸線巡查信息。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及其相應操作指南的要求,公眾需要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

2023年7月,北京市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聯合騰訊、未名文博等機構啟動了“數字打更人”項目。它創新性地為公眾提供了參與中軸線保護的平臺,人們通過“隨手掃碼、隨手拍”的方式,就可以接觸和了解文化遺產監測。

掃描遺產點界樁上刻著的二維碼,或進入“云上中軸”小程序,就可以對身邊的建筑、文物拍照,將數據實時傳送到遺產監測平臺。

古時的打更人巡夜報時,也提醒防火防盜。今天的“打更人”,無論老人、兒童,都能化身成為中軸線的守護者,社會力量由此順暢參與到日常遺產監測工作中。

周子予表示,目前“數字打更人”已成為各遺產點專業巡檢的重要輔助手段,形成了“公眾化+專業化”融合發展模式,有效促進了公眾對北京中軸線承載的歷史文化價值的保護、傳承、弘揚和創新。

說話間,他點開了一條新的巡查信息——一個小姑娘正在天安門附近與遺產點界樁合影,她笑得天真爛漫。

“數字打更人”團隊告訴記者,去年短短一個暑假,“數字打更人”就匯集了7000條巡檢數據圖片,其中多數由10—16歲的青少年參與完成。

記者看到一位“數字打更人”寫下了自己的感悟:我特別驕傲和自豪,我成了數字打更人!我要牢記保護中軸、傳承北京中軸線的使命!

截至目前,“云上中軸”小程序已累計注冊用戶近80萬人,志愿者人數近21000人,提交巡檢圖片超8萬張。

北京中軸線申遺,不僅僅只是“申遺”。這是一次全面的、超大規模的文化遺產保護行動,也推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良好氛圍。

申遺成功,不是終點。正如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中軸之夜 光耀古都”活動上所說,申遺成功是新的起點。“我們將承擔更大責任,秉持更高標準,全力確保北京中軸線突出價值得到妥善保護,并以此為引領,推動北京老城保護進入新階段,推動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更上新臺階。”他的話擲地有聲。

(采寫:本報記者 張蓋倫)


【責任編輯:尤自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