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驅動的經濟變革:新質生產力的未來路徑
■吳潔
隨著全球經濟邁入智能化時代,人工智能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代表,正引領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經濟變革。這一變革不僅深刻改變了傳統的產業格局,也為全球經濟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源泉。三中全會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總體部署,其核心在于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在這一過程中,人工智能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被寄予厚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征程中,人工智能不僅是提升生產效率的重要工具,也是推動社會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力量。在此背景下,探討人工智能在新質生產力中的關鍵作用、分析其對全球經濟格局的深遠影響,以及審視各國如何通過有效治理來確保這一技術變革的機會被最大化,實現經濟的平穩過渡與長遠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人工智能作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代表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強力引擎
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圍內的廣泛應用,正在推動一場深刻的經濟變革,成為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代表和未來經濟增長的強力引擎。其在提升生產效率、優化運營成本、催生新興產業以及重塑全球經濟格局方面的巨大潛力,正逐步顯現。
首先,人工智能顯著提升了生產力。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數據,智能生產線可以將生產效率提高20-30%,并將運營成本降低15-20%。通過機器學習算法優化生產流程和實時調整生產參數,生產過程變得更加精確和高效。這不僅增強了供應鏈的整體效能,降低了生產成本,還推動了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智能制造技術在中國的應用使得制造業得以實現高效生產和成本控制,提升了全球競爭力。為了在新質生產力時代下,以人工智能為核心引領的經濟增長最大化,我國各地方政府也采取了相應舉措,如:為促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6月,《廣東省關于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若干措施》公布,提出5方面45條措施為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提質增效。
其次,人工智能的普及引發了新的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的出現。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醫療等新興產業正在迅速崛起,為經濟注入新的動能。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預測,到2030年,人工智能可能為全球經濟額外貢獻13萬億美元的GDP增長,每年推動全球GDP增長約1.2%。這種增長潛力遠超于蒸汽機、工業制造和信息技術等通用技術帶來的變革性影響。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的領導地位將使發達經濟體獲得20%至25%的經濟增長,而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可能只有這一比例的一半,這可能加深“人工智能鴻溝”。
人工智能將重塑全球經濟格局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全球產業結構、勞動力市場和貿易模式都將面臨深刻變革。首先,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將加速生產力提升,推動各國經濟實現新一輪增長。智能制造、智能物流等領域的發展將重塑全球產業鏈,重新定義各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和角色。例如,工業機器人和智能制造的崛起可能吸引制造業回流發達經濟體,沖擊發展中國家的比較優勢,并可能導致這些國家提前“去工業化”或失去工業化的機會,永久的被鎖定在資源供應國的位置上。
其次,人工智能還將重塑全球貿易格局。智能技術的跨國應用將加速各國之間的技術交流和合作,引發新的貿易模式和規則。通過優化全球物流網絡,人工智能顯著提升了國際貿易效率,使各國能夠更迅速地響應全球市場需求,從而推動貿易增長。因此,人工智能的興起將深刻改變全球經濟格局,各國政府和企業需要加快技術研發和應用步伐,完善政策和法規,以確保這一技術變革能夠被最大化利用,實現經濟的平穩過渡與長遠發展。
人機協作將成為未來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特點
隨著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與機器的合作將成為提升生產力的關鍵因素。這種協作不僅能顯著提高生產效率,還會創造新的價值和就業機會。人類的創造力、深度決策能力和情感智慧與機器的高速計算和精準執行能力相結合,將為各行各業帶來革命性的變革。
人工智能將深刻影響勞動力市場。自動化和智能化技術將取代許多低技能崗位,迫使勞動力向更高技能方向轉型。如果不能跟上技術發展的步伐,許多工人將面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例如,重復性和常規性工作將被機器人完全替代,如數據輸入、制造裝配線工作和簡單客服任務。然而,人機協作將重塑勞動力市場,促使人們轉向更具創造性和策略性的工作。人機協作不僅會產生新的職業領域和技能需求,還將推動教育體系和職業培訓的變革。例如,未來將需要更多的人工智能訓練師、數據分析師和機器人維護工程師。這些新興職業將推動經濟向更高技術含量和更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例如,世界經濟論壇預測,到2025年,人工智能和自動化技術預計將創造9700萬個新工作崗位,同時淘汰8500萬個傳統工作崗位。
人機協作將會深度改變各行業的生產模式。人機協作在制造業中的應用非常顯著,智能機器人能夠完成復雜的組裝任務,并實時調整生產參數,以實現最優效率。例如,小米公司在生產小米SU7時,工廠內幾乎完全由機器人運行生產。這種高度靈活和精確的生產模式不僅減少了人為錯誤,還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在服務行業,智能客服和智能助手的廣泛應用改善了服務質量和響應速度。例如,銀行和電信公司采用人工智能客服處理客戶查詢和投訴,不僅提高了客戶滿意度,還減少了對人工客服的依賴。人工智能系統可以全天候工作,處理大量請求,從而顯著提升服務效率。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顯示,到2025年,全球工業機器人安裝量預計將達到500萬臺,這將顯著提升生產線的自動化水平。
加強人工智能的治理
人工智能作為新質生產力的內核,其快速發展為經濟和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為了確保人工智能技術的健康發展、保護消費者權益以及維護社會穩定,實施有效的監管至關重要。
目前,監管政策和法規難以跟上技術迅猛發展的步伐,形成了監管盲區和治理缺位,威脅到隱私保護、信息安全和社會倫理道德。為了應對這些挑戰,未來需要建立更加協調和高效的跨界監管機制,加強不同部門和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與協調行動。
我國在這方面已經采取了積極的行動。2023年8月15日,各部門聯合發布并施行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旨在促進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發展并防范相關風險。這一辦法為人工智能的規范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確保其應用過程中的透明性和安全性。此外,我國可能通過“沙盒監管”試點,逐步向全國推廣,以靈活應對新技術帶來的復雜監管需求。
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也在加強人工智能監管。例如,2024年5月21日,歐盟理事會批準了《人工智能法案》,確立了首部“硬法”支持。這部法律為人工智能的開發和應用制定了嚴格的監管框架,以保護歐盟公民的基本權利和安全。2023年3月,美國牽頭在聯合國大會上磋商通過了《抓住安全、可靠和值得信賴的人工智能系統帶來的機遇,促進可持續發展》這一決議,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人工智能治理的重視。
這些監管措施表明,各國正在探索適應技術發展的治理模式,這既是促進本國戰略新興領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參與全球治理規則制定、爭奪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實踐。通過建立有效的監管框架,各國政府和企業能夠確保人工智能技術在一個安全、可控的環境中發展,為全球經濟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 (作者系國研網 研究員)